当前位置: 首页 > MBA新闻 > 综合资讯 >

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?

       绝大多数的低品质勤奋者,之所以会让旁人觉得是在表演勤奋,而不是真的勤奋,是因为旁人没有看到 “勤奋的结果”。而没有结果是因为生产的能力太弱。一言以蔽之,造成低品质勤奋的原因是:绝大多数人的勤奋,都只在输入端用力,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。

 

       什么是输入?阅读是输入、刷微信公众号是输入、去听讲座是输入、参加各种社区聆听大咖的教导是输入、去旅游也是一种输入,考个高学历是一种输入。

 

       什么是输出?写作是一种输出、演讲是一种输出、沟通是一种输出、项目管理与实施是输出、炒个菜也是一种输出,生个孩子也是一种输出。

 

能力输出

 

       很多人的能力差,并不差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,而在于输出能力太弱。

 

       比如说,现在很多人喜欢一言不合就去旅行,在这个过程中,体验到美了吗?心灵得到洗涤了吗?我相信很多人在旅行过程中都曾经被震撼过。但是,TA 的输出能力太差了,万般情绪涌上心头,最后化为千篇一律的:“啊!日出好美啊!”、“啊!长江真TMD长!”、“啊!这山好高啊!”、“啊!好好吃啊!好吃到流泪!”,如果内心震撼的强度再大一点,他们只能大喊、咆哮:“啊!!!!” 很多人去旅行的悲哀之处便在于,TA 表达美的能力的上限取决于相机的像素水平。

 

       再比如职场中,我们发现有些专业技术强、学历高、颜值高、成绩好、聪明的应届大学生,到了单位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发挥 TA 的潜力。因为 TA 以前所有的经历、所有的努力,都只能证明 TA 是个输入端能力较强及储备较充足的人。

 

       如果拉 TA 做一个项目,可能会面临很多输出端的问题,比如:高层领导意见不一致,是推动会议解决分歧,还是各个领导逐一协调?相关部门虽然口头支持,但是实际行动时却热情不高,如何争取所需资源?项目干到了一半,却发现项目有些基本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,是按原计划进行,还是重新计划?

 

       这些输出端的问题搞不定,你技术能力再强、想法再牛逼、资源再丰富,最后还是没有好的结果。

 

       这时候,再来检视你们的勤奋学习,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是什么样的比例?检视完了之后,你就知道你为什么是低品质的勤奋者了。

 

◆成为高品质勤奋者的方法论 ◆

 

       顺理成章地,解决方案就是:强化输出端,形成 “输入 —— 输出 —— 结果” 的良性闭环。相信有不少人看到这里,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同时,还伴随着一丝丝的失落。甚至抗拒。因为这不就是学以致用吗?学习了要去用才有效,要实践,要行动,要践行。

 

      实际上,想形成 “输入 —— 输出 —— 结果” 的良性闭环,如果按照学以致用的思路去进行,就是选择了打游戏中的 very hard 模式。

 

       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以致用这一点上做得很差,不是因为动手能力差,不是执行力差,也不是意志力薄弱,而是学以致用本身就很难,这决定了能真正学以致用的只有少部分人,不适合大众。有研究表明,一项技能学习之后,大约只有7.5%的人能学以致用。

 

为什么学以致用这么难?

 

       因为学以致用中的 “学习”,是一种 “基于能力提升或知识储备的学习”。它隐含了以下几个假设:

 

      ▲ 假设1:在 “输入 —— 输出 —— 结果” 的闭环中,有好的输入、输出能力,就能带来好的结果。

 

      分析:这个假设忽略了 “输入 —— 输出 —— 结果” 三者之间的匹配、衔接的难度。比如说,你捧着一本《谈判力》在研读,你的学习能力也很强,彻底理解了书中的内容,输入端很棒。另外,你的口才与表达能力也不错,输出端也很强。但是,这并不能保证你谈判能力就很强。

 

       很多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,就是因为 TA 不知道相应的输出端是什么。你需要什么样的实践?你在哪里可以有这样的实践机会?获得这样的实践机会需要什么样的资源?这些实践哪些在前,哪些在后?这些问题能难死一波人。你学习了沟通能力的书籍,就处心积虑地想找能实践这个能力的场景,是那么好找的么?

 

       ▲ 假设2:输入、输出的能力,可进一步分解成许多相应的能力进行训练,逐个击破、提升。

 

       比如,一个销售人员的客户拜访能力,可以分解成产品知识、表达技巧、谈判技巧、人际沟通、商业意识等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。并且学习者会自动将各种能力进行整合,并在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中应用。如只要掌握表达、谈判、沟通的技巧,就能进行一次良好的客户拜访了。

 

       分析: 这个假设的问题在于,把能力逐一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培训,偏离了能力展现的特点和情景。同时,单一能力的培训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点,与具体真的结合程度较低,因而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度。最后,各种能力的融会贯通,本身对学习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。

 

       ▲ 假设3:能力、知识的应用场景有很多,即使你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、什么场景能用得上。但是,提前做好知识储备,则可“以不变应万变” ,避免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。

 

能力输出

 

       分析:这个假设的问题有两点:

 

       第一,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,在学习时你会抓不住焦点。学习不是为了把某本书、某个内容不分主次地记住。基于能力提升、知识储备的学习,因为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,学习者往往无法对知识点的价值大小进行区分,所以只能期望自己把学习的知识不分主次地全部记住。这容易引发焦虑:我看过的书老记不住,怎么办?问题是记不住才是常态,好吗。

 

       如果有某种具体的实践任务作为指引,则学习本身就有筛选的过程,没有价值的内容不需要记,有价值但是与本次任务相关程度低的内容也不需要记,大幅度降低了理解和记忆的量。

 

       比如说,前几天时间,公司领导提出想探索一下社群运营,而对于这方面我是零基础。于是,我在当当上,把以产品经理、产品运营、社群、微信、新媒体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书一口气买了 75 本。然后集中两三天时间,把这 75 本书扫荡一遍。通扫一遍的结果是,实际上对当下有价值的书只有 3 本,还有两三本书部分章节,还有部分书籍是有价值,但是当下不需要掌握,做好标记,以后用的时候再针对性去看。

 

       通过这样的方式,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建立了对社群运营的基本框架,同时也摸索到了未来需要深耕的发力点。如果换传统的模式,75 本书,制定读书计划,慢慢读,可能一年都读不完。

 

       第二,如果一开始就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,费劲心思储备知识,等到你有实践机会的时候可能已经遗忘了。现在智能手机是每个人的标准配置,学习界也开始流行 “碎片化学习”、“移动学习”,比如你在公交和地铁上可以争分夺秒地看一两篇公众号的文章。先不提大多数人的碎片化时间是用来娱乐还是更多用来学习,而是 “碎片化学习” 和 “移动学习” 的根基如果还是建立在 “提升知识储备”上 —— 我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知识储备了,仍然会走入一个死胡同。

 

       零碎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忘,所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对碎片化学习进行批判。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,对于学习最革命性的意义不在于你可以 “随时随地学习” 及 “可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学习”,而在于 “缩短了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,即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时间周期”。

 

       以前的学习,因为提取知识不方便,所以,只能提前将知识存储在脑子里面,以不变应万变,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可以长达几个月,甚至几年。但是现在,很多知识都是你要用的时候,你就去搜索,去学习,然后学完了立马实践。比如,做菜,我就是每次要炒菜之前,在 APP 上搜一下菜谱,照着菜谱做,完全不需要提前学习、记忆菜谱。

 

       综上,强化输出端,形成 “输入 —— 输出 —— 结果” 的良性闭环的关键在于:用以致学,而非学以致用。具体来说,是基于项目、任务、问题的学习,而非基于能力提升、知识储备的学习。

 

      怎样进行基于项目、任务、问题的学习,这里只简单举一两个案例:

 

       就我们 80 后来说,当初在学计算机的时候,最早接触的都是学习五笔输入法,怎么学呢?从背字根开始 “王旁青头兼五一……”,然后熟悉键盘,玩各种打字小游戏。那时候还是有不少培训班就是专门教打字的。可见,打字对许多人来说,还是一门需要坚持不懈,要 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 才能掌握的技能。所以,很多人就半途而废了 —— 这跟你现在正在进行的许多学习还不是一样么?

 

       那么,后来我是怎么学会的呢?是在 97 年左右,QQ 开始在国内流行。我对于在网上泡美眉(咳咳,美眉这个词很暴露年龄啊)抱有强烈的兴趣,所以需要着手解决不少的障碍,包括:电脑的开关机、拼音的学习、熟悉键盘及盲打、通过聊天套个人信息的技能、逗比搞笑的技能。

 

       注意,这所有的内容,都没有分开独立进行学习,而是同时学习并进行的,在聊天中难以分割。其次,这个学习显得有点缺乏系统规划,更多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。然后,在聊天聊了一个月之后,打字已经非常熟练了 —— 让那些正在苦练打字的同学大吃一惊。

 

       这是当年我们学习打字的过程,现在很多小孩是没有走过我们的弯路的。但是,在其他许多的学习领域,依然存在这样的误区。比如写作训练、比如演讲技巧、比如项目管理等等。

 

       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英语学习来说 —— 英语只是一种工具,你通过这种工具要解决什么问题?结果很多人把英语当成了目标,把英语学习从问题解决中独立了出来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将英语学习切割为许多独立的小环节,如听力、背单词、阅读训练、写作。这种基于能力的学习,正是许多人学习多年英语也无法学以致用的原因。正如上述打字的案例,改一下学习的逻辑,可能就会有爆炸式的提升。

       具体如何进行基于项目、任务、问题的学习,有哪些原则,有哪些关键要素,操作流程是什么。限制于篇幅,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。

更多资讯请关注MBA之窗微信公众号;

 

 


Tag: